首页HOME
概况survey
资讯news
展览sHOW
典藏Collection
研究Research
社教education
服务service
彦涵美术馆YAN HAN art
开放入馆时间
停止入馆时间
闭馆时间
方式
contact
预约电话
0518 - 85681748
投诉电话
0518 - 85681772
邮箱
lygmuseum@163.com
物华天宝——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陈设文物特展
展览时间:2023年6月6日——9月10日
展览地点:连云港市博物馆一楼彦涵展厅
千年藤花落古香——藤花落古城史前文明展
展览时间:2023年4月28日——5月28日
梁溪秀色——无锡博物院藏女画家书画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3年4月21日——7月2日
展览地点:连云港市博物馆三楼精品展厅
朐海清芬——连云港市近二百年名家书迹展
展览时间:2023年3月25日——4月23日
朐海凝光——连云港市博物馆藏陶瓷精品展
展览时间:2023年2月28日——4月23日
2023-05-22
2023-05-15
2023-04-28
2023-04-19
2023-04-06
2023-03-31
YU
玉器
HUA
字画
TAO
陶瓷器
JIN
金属器
MU
漆木器
DU
简牍
other
其他
通长7,通宽2.7,通高1.2厘米
连云港市海州南门大队戴胜墓发掘
玉剑璏为长方形,新疆青玉制,玉质细腻温润,局部有沁色。表面满布勾连纹,纹线凸起,极富立体感。作为汉代剑鞘穿系用的玉质附件,其纹饰精美,琢工细致,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西汉勾连纹青玉剑璏
长7、宽2.5、厚2.6厘米
2002年连云港市海州区双龙汉墓出土
玉具剑是镶嵌在剑上的玉器的统称,一套完整的玉具剑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玉剑饰除了具有装饰美化佩剑之用外,其主要作用是统治阶层用以显示其“尊卑有度”的一种兼有实用功能的礼器。这件玉剑璏是镶嵌于剑鞘上,供穿带佩系之用的剑饰。玛瑙质地,保存较完整,底部稍有残缺。剑璏呈半透明状,利用玛瑙表面的自然红色纹理巧雕成突起的峰峦状,做工考究,色彩艳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周代以来贵族佩剑成为风尚,拥有制作精良、装饰华美的剑成为身份的象征,到汉代玉具剑被纳入制度化的礼仪系统。
汉玛瑙剑璏
高48.5、宽25厘米,重34千克
1970年连云港市花果山三元宫移交
白玉佛坐像,传为明代时由三元宫高僧从缅甸背来,原为三元宫“镇庙之宝”。根据史料记载:“道光年间,三元宫在正殿西侧建玉佛楼一座以藏玉佛。”
白玉佛系白玉整体圆雕而成,通体光洁无暇。佛为高肉髻,鼻梁坚挺,眉目清秀,双眼有神,广额宽颊,嘴唇柔和,阔肩、脖颈轮廓优美,神态自然,面貌丰满安祥。身披袈裟,斜露半臂,衣纹飘飘,施无畏印,结跏跌坐。雕刻手法古拙淳朴,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明显受犍陀罗风格影响,具有异域风格。玉佛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也是中缅佛教交往史中的一段佳话。
明白玉石佛造像
长16、宽4.4厘米
1966年连云港市财政局拨交
该玉牌质地为和田碧玉,玉质较硬,边缘部分带有黑色沁色。整体分为两片,中间有双环联结(其中一环已失),采用镂空雕和线雕的技艺雕刻出双龙和祥云等对称图案,构思巧妙,刀法细腻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清乾隆镂空碧玉花牌
最大尺寸为16.4*6.5厘米,最小尺寸为5.4*1.4厘米
该组玉带板,以白玉浮雕而成,有长方形,桃形和长方形一端圆角三种,一套计大小20块。为万历廿二年万历皇帝生母颁赐云台山三元宫三品紫衣中所附带的一副玉带板。明代宫廷匠师制作,由和田青白玉精心雕琢而成,采用了镂空雕的技法,在大小,形状不同的玉带版上雕刻出云龙、花鸟纹等一类的图案,背面平素。整副玉带板,玉质细腻,结构严谨,工艺精湛,给人以玲珑剔透之感。历明、清、民国作为三元宫重要庙产一直妥为保藏,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明镂雕和田青白玉带板
高2.9、长12、宽2.5厘米
1962年连云港市海州区网疃庄汉墓出土
该组黄玉猪,是国内唯一发现的汉代黄玉猪。玉猪俗称握猪,在汉代十分流行。据《抱朴子》书中:“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不腐”。握猪的原因是指猪能生子,代表财富,越生越多,家家发财,死者手中握有财,后代子孙必富贵。握猪在随葬品中不仅具有显示财富的象征,而且还具有显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作用。
玉猪一对两件,质地为和田黄玉中的极品——“鸡油黄玉”,玉质精纯,沁色鲜明,极为罕见。玉猪的造型匀称,呈伏卧状,尾部镂有一小孔。用娴熟的刀法和简练的线条将猪的面部、四肢等细部特征刻画的精准生动,具有典型的“汉八刀”风格,充分反映了汉代玉雕技艺的高超。玉猪表情温和,双眼炯炯有神,神态沉稳,令人十分喜爱。曾在2005年《江苏省国宝展》中入选江苏省十大精品国宝。
西汉圆雕和田黄玉猪
直径5.1、厚0.7厘米
连云港市财政局拨交
该白玉四螭呈连环圈形,保存基本完整,局部有沁色。质地为玉质精纯的新疆和田白玉料,雕工精巧,玉环上的四螭头尾交错相接,呈相互缠绕状,姿态遒劲美观,神态飞动,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科学研究价值。
元圆雕四螭连环白玉圈
清翁同龢楷书折扇面
纵209.8、横118.5、画心纵182.5、横99.5厘米
1967年市财政局拨交
该图轴系绢本,设色,青绿山水,画面上方是连绵的山峰,山坡上隐约的几处房舍,周围树木林立,云雾缭绕,整幅画面充满神秘奇幻的色彩,构成一幅虚无飘渺的神话境界。王潜号东皋子,江苏高邮人。工山水、花卉,多与房瀛合作,时称“二妙”。画水墨荷花颇佳,存世作品相当稀少。
清王潜青绿山水图轴,二级
清宋曹行书轴,三级
纵273.3、横110.5、画心纵158.6、横92厘米
旧藏
该图轴系纸本,墨笔。画面内容为墨竹,作者用简单的笔墨将竹子由近及远的层次感表现出来,看似静态的画面中孕育着动感,将竹子的柔韧、摇曳、纤秀描绘得淋漓尽致。落款“乾隆四十三年秋写于祝壬城南草堂 王春明”。整个作品构思巧妙,布局严谨,工笔细腻。作者王春明,资料不详。
清乾隆四十三年5615-2二级
清蒋立宣青绿山水中堂,三级
清光绪二十四年5577-1三级
清杜祥花卉图轴,三级
清东林氏水墨山水横批,三级
纵223、横85、画心纵118、横62.5厘米
1963年连云港市新浦区收购
该图轴系纸本,行书。此幅作品侧笔势贯全幅,笔画形成不同的、互相对应的侧面,流动中呈波浪起伏状;同时下笔有力,体势伸展,笔画跳荡飞扬,姿态飘逸。落款为安吴包世臣。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安徽泾县人。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工诗文书画,能篆刻,其书法备得古人执笔运锋之奇,以侧取势是他书法的最大特点。
清包世臣行书轴,二级
1961年彦涵百万雄师渡大江木刻版画
南北朝青釉瓷鸡首壶
该盘侈口,弧壁,浅腹平底,矮圈足。圈足内书"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书款。盘内为色彩均匀细腻的黄釉,盘外壁以黄色为地,绘有工整对称的数株绿色蔓藤图案。为清代景德镇官窑器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清乾隆款黄釉忍冬纹瓷盘
该瓷尊小直口,尖唇微撇,短颈,溜肩,肩下两侧有对称的细条状隆起,直壁,下腹微收,矮圈足。釉质凝厚,釉面呈深浅两种蓝色的气泡状斑点,发色均匀柔和。器型完整,胎质坚致细腻,釉色晶莹,工艺精湛。为清代景德镇官窑器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清乾隆款炉均釉灯笼瓷尊
北朝青釉四系陶罐,三级
明晚期仿成化款冰裂纹瓷盏
明正德款黄釉瓷碗, 二级
通高5.5、边长7.7厘米
1992年连云港市公安局拨交
该印章为明代三元宫官印,铜质,印面尺寸较大,近方形,印钮为一只身材娇小、身体光滑、首尾相盼、蜷曲为环形的蛟龙,蛟龙造型形态饱满,生动逼真,四足立起支撑着身体。底用九叠文篆刻“大明三官宝印”六字。九叠文也称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创自宋代,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明朝的官印多继续沿用。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之所以称为"九叠",则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
明九叠文龙钮铜印
宋金发钗
宋金耳环
高6.7、盖顶边长4、底座边长5.7厘米
1974年连云港市海青寺阿育王塔塔心柱出土
该银盒呈正方体,银质,是瘗埋舍利子的容具。银盒左右各有铰链,后部有双铰链,前有锁绊,盖呈盝顶状。盒底部有四腿。盒盖、盒前、盒后各有铭文。铭文均为供养人姓名及发愿文,年代明确为天圣四年。匣盖与匣体合开自如,做工精美别致。
北宋天圣四年海清寺阿育王塔银方匣,二级
高6.5、长10、宽6厘米
银精舍系用银片锤揲而成,前后各辟一门,门两侧各搥揲一护法托塔天王像,四周饰以波浪纹,精舍两侧各开三个长方形窗扇,周围饰以缠枝如意纹.银精舍做工精细,纹饰精美,对研究北宋佛教葬仪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北宋海清寺阿育王塔银精舍,一级
高10.5、长20.5、宽8.8厘米
形制仿同真棺,前宽厚窄,是用来瘗埋舍利子的容具。函首有二执兵器的天王力士像,函盖上为佛涅槃像,两侧为十大弟子哭泣像,底部为模压的缠枝如意纹,下连须弥座,四周为镂空云纹,函后部刻有施主姓名及年款七行九十四字。采用棺椁形式的容器来瘗埋舍利是唐代以来佛教与中国传统的丧葬思想结合的重要表现。
北宋海清寺阿育王塔银函,一级
西汉彩绘龙纹针筒
西汉漆耳杯
西汉彩绘熊纹漆砚盖,二级
圆形(高11.7、直径19.6厘米)、椭圆形(高4.7、长6.9、宽3.8厘米)、 圆形(高6.4、直径7.5厘米)、圆形(高5.6、直径7.5厘米)、马蹄形(高6.6、长8.9、宽6.4厘米)、马蹄形(高5.5、长8、宽6厘米)、圆形(高3.9、直径4.5厘米)
1973年连云港市海州区西汉霍贺墓出土
奁为古代女子盛放梳篦、脂粉的梳妆盒。该组漆奁由一个圆形母盒和七个子盒组成。大盒盖正中镶以柿蒂纹银片,周身饰以鸟兽及云气图案。整个盒体绘画线条圆润而流利,装饰精致华贵。小盒形状各异,制作精巧,有马蹄形、椭圆形、圆形等。因形状不同而作用不同,马蹄形盒放梳篦,长方形盒内放耳环,圆形盒盛放脂粉。七件漆奁盒均夹纻胎,端庄不拙,是难得的汉代漆器珍品。
西汉霍贺墓彩绘银釦夹紵胎六子漆奁,二级
西汉抄手俑五个
汉舞蹈女木俑
长23厘米、宽9厘米
1993年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汉墓6号墓出土
该件木牍正面分为两部分内容:上、中段的内容为《神龟占》。上段是说明文字,中段绘有神龟图像。《神龟占》主要是利用神龟来占卜财物丢失的方向和时间以及盗贼的姓名。下段为《六甲占雨》,用来占卜降雨的时间,但无说明文字,具体占法尚待研究。木牍反面为《博局占》,上图下文,分五段,每段十行。《博局占》的操作十分简单,只要查找占间当日干支在图形上的位置,就可得到所问事项的答案。这件木牍记载了汉人实用的几种占卜技术,是极珍贵的古代术数学资料。
西汉神龟占木牍
长23厘米、宽7厘米
秦汉时代,地方政府向朝廷汇报一年来当地社会经济与财政收支基本情况的制度称为上计制度,所呈送的上计文书称为“计簿”,也称为“集簿”。尹湾汉墓出土的《集簿》、《东海郡吏员簿》、《东海郡吏员考绩簿》等,都是与上计有关的资料,为研究两汉时期的上计制度提供了迄今为止第一份实物范本,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集簿》内容包括四部分: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吏员的配备;户口数、性别及年龄结构,流民安置;提封、侯国邑属国、宿麦田及桑田面积的增减变化;钱谷出入。《集簿》内容言简意赅,区区700字却涵盖了东海郡的行政建置和吏员配备、农业经济、民政、财政等方面内容和22个项目的综合统计。这一组组数据,详细反映了西汉晚期各个层面的社会形态。
西汉东海郡《集簿》木牍
单简长23厘米、宽1厘米
《神乌傅》竹简,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篇俗赋,为汉赋增添了新品种,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大文学价值。
全赋共有竹简21支,约660字。赋体为四言韵文,拟人化地讲述了一对善良的乌鸦合力筑巢、惨遭恶鸟盗巢、雌乌不屈而死的寓言故事,宣扬了“天地刚纪,各有分理”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全篇运用对话形式叙述故事,运用四言韵语,换韵自由,语言通俗,是一篇典型的民间故事赋。同时,该赋字体章草书法用笔奇丽,神采飞扬,字字若行云流水,又蕴含古朴凝重,堪称一绝。
西汉《神乌傅》竹简
盐撇,也叫盘铁,是制盐的工具。制盐时由四块拼接成圆形,对盐撇进行加热后,把盐卤水泼在盐撇上,熬干后取盐。此为四块中的一块,上铸铭文“熙宁七年,字二。”说明此盐撇为北宋熙宁七年的文物,编号为二。这类盐撇在全国范围内发现极少,对研究宋代的制盐业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北宋“熙宁七年”铁盐撇
目前我省保存尺寸最大的汉代绣品。发现时覆盖在死者身上,用于殓葬死者,也称为“长寿绣”。该缯绣画面内容丰富,以稠密的星云、瑞气为地纹,悬缀的三条球形饰物为主纹饰,辅助羽人、凤鸟和众多的仙人神兽纹样来表现天、地、人间,寓意灵魂升天,长寿极乐。同时,运用了多种刺绣技法。该缯绣工艺精湛,纹饰精美,构思独特,图案清晰,是十分难得的汉代绣品,为研究汉代的思想信仰、纺织技术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西汉长寿绣
该石函是目前我国发现极少的唐宋舍利石函之一,全器制作精美,充分反映出唐宋时期高超的石雕工艺水平和佛教艺术风格。
石函系用整块青砚石雕成,函体的上半截为石棺,下半截连着束腰形的须弥座,两者结合为一整体。函盖呈盝顶状,出土时已断为三节,后部原有细腰三个;函盖边坡四周浮雕四神: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出土时石函正按照四神所在方位安置;石函头端的中间阴刻浅线门扉,门扉上有排列整齐的五行阴刻的门钉,门扉上有锁,突出体外,两侧各阴刻直线纹类似窗棂;石函两侧浮雕内容相同的画面:前半部是诸天降十二部天乐来迎佛入涅磐境。后半部细致刻画了一幅生动的“涅磐变图”;下半截连着束腰形的须弥座,浮雕四力士肩扛舍利函。
整个石函造型凝重、构思巧妙,内涵丰富,高浅浮雕和阴线刻技法并用,纹饰精美,雕刻细腻、形象生动,是件具有唐代风格的佛教艺术珍品。
北宋海清寺阿育王塔石函,一级
历史文物精品陈列
连云港地区自古为“东海名郡”、“江左要区”,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文化。她是镶嵌在黄海之滨的璀璨明珠,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尹湾汉墓简牍陈列
《汗青遗墨——东海尹湾汉墓简牍艺术专题陈列》2015年2月正式展出。陈列以东海尹湾汉墓简牍的展示为中心,对尹湾汉墓简牍内容、研究成果、汉代书法艺术及简牍的制作过程等进行多方面展示。
千古之谜—凌惠平
2002年7月7日,连云港市区西南城郊约7公里的海州区双龙村花园路基建工地上,惊现一座古墓。该墓葬时代为西汉晚期,出土文物80余件。尤其令世人震惊的是,该墓葬还出土了一具保存基本完好的汉代女性湿尸。
《西游记文化》陈列
连云港是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地,《西游记》中美猴王的老家就是连云港的花果山,西游记文化是连云港地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
公告
预约
在线留言
微信
抖音
永远的丰碑
简牍全景
凌惠平全景
彦涵全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