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文旅(2021.04).FIT).pdf

      元旦的钟声敲响,《连云港文旅》2021年最后一期编完附梓。回顾过去的一年是不寻常的一年,我们文广旅人和全国人民一起,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攻坚克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向了新的征程,我市的文旅事业也迈上了新台阶,

     “重点推荐”向读者推荐的《勇于追梦  砥砺前行  以奋斗的姿态书写“文广旅答案”》一文,总结了我市“文旅产业质量效益建设同步提升,文化旅游实质融合发展,文化发展迈上更高台阶,城市文旅形象持续深化,文旅市场环境更加优化”战略目标正在前行的可喜成绩。

       在“文旅视角”栏目中,从市博物馆成功创成国家4A级风景区谈起,探讨了文旅融合时代博物馆转型的路径。提出了博物馆数字化升级,让每件文物“活”起来;投入“博物馆十”的战略建设,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设计等跨界融合;用集群思维打造“博物馆之城”的构想等等。另一种“视角”就是《港城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需持续释放》问题,是作者“由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引起的思考”。文章从政策层面、完善服务设施方面肯定连云区宿城街道办事处的务实做法。

    “文旅论坛”发表了《文旅融合视域下连云港近代建筑的文化溯源》的一篇理论文章。作者以民主路商业街区为中心进行的考察,理清了近代连云港城市的发展历程,并进而对民主路近代建筑的就地用材、造型上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外观装饰上采用西方古典浮雕做法等予以阐述,结论:民主路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强势来袭与自身民族文化相互交织的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怀揣梦想辛勤耕耘的新经济力量对地方发展的深远影响,它同样也成了连云港城市发展历程重要的文化因子。   

       自上世纪1981年连云港孔望山造像和将军崖岩画的调查报告发表至今已40年。这两件国宝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问题,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遗产保护”栏目中《四十年来“海州二刻”保护》向你披露“二刻”的发现经过和后续调查情况;40年来,随着地方经济不断发展带来的大气污染,开山采石等不利因素,持续加速了石刻的损毁程度。文物保护部门对此曾采取多种措施,实施岩体加固、防风化保护、环境整治等工程,从技术上、行政立法管理上双管齐下,使“二刻”得以有效保护。说到遗产保护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从《灌南县农耕博物馆的农业遗产》一文中得知,这家自费创办的民间博物馆为让民众记住乡愁、传承记忆、弘扬民族文化倾注了多少心血。它以藏品丰富,品类之多,规格之大而名扬全国。其中一架全国迄今保存最好、体量最大的四轮牛车,总是让参观者惊叹不已。谈到“非遗”,自然要想到它的传承发展与赋能乡村振兴的关系。“非遗视界”的一篇文章说,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连云港“非遗”大多数扎根于乡村,发挥它的现代价值,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在“红色印记”中《早期共产党人对海州地区的影响》向年轻一代展示了在那黑云满布的年代,早期共产党人开拓的共产主义事业。他们的革命斗争经历和英勇牺牲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个栏目还介绍了抗日山及抗日山烈士陵园的来历和连云港苏光小学薪火相传革命传统的事迹。

    “人物春秋”里写出了明朝的两位赣榆乡贤。一是董志毅,他一生为民兴利,保境安民,为政清廉;二是朱梓这位“未入流”的小吏,他迁任知县后,在边陲苗地“为民造福施良策”深受苗民爱戴,乡里赞誉他而建“功德碑”。

    “读书之窗”的《读书随笔》讲的是《三国》里人才成长的故事,他们的都是胸怀大志,历经磨砺而成才的;《让城市成为"诗意栖居地"》的作者,作意于保持城市故有特色,从金元浦《月印万川:寻找城市之魂》一书中“城市品牌、创意城市、网络城市、舒适城市”的理念来展示读书心得。

       最后,我们去读点古诗词吧!“诗韵连云”辑录的几首是当代连云港人的诗作。品诗观景,让我们在充满古韵的孔望山和宿城山上去感受自然与文化的交融之美!